晚清时期,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能够影响国家朝局走向的人,是晚清政局中显赫一时的人物。后世对两人的评价也是有褒有贬,且有关两人之间的比较也是从来没有停止过,根据评价者所占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评语也是截然相反。
同为清末名臣,又同是湖湘士人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左宗棠的升迁也与曾国藩的举荐有着很大的关系,且二人都书生武将,有着很高的文化素养。
然而二者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例如性格上的截然相反,又或是政局中的意见向左,在一些探讨两者关系的史学研究中也有“交恶”论,“君子之争”论,“假象论”等等。由此也可见,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位晚清名臣关系的复杂。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对于曾国藩和左宗棠的评价来说也是如此。有人觉得两者相较,左宗棠可是民族英雄,万里抬棺收复新疆,是大功绩,利在千秋,比曾国藩那个“政治家”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反之也有人认为,左宗棠确实有功,但与曾国藩相较,还是不在一个等级的,两者就像是诸侯王与武将之间的差距,一个足以和朝廷相抗的人物,更开创了清末“汉人朝局”,而另一个只是一介“武夫”,是一位名将能臣。
曾国藩和左宗棠同是清末名臣,在当代看来似乎曾国藩的名气和影响力会更加广泛深远,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呢?
性格上的相似,“狂者”气质
左宗棠和曾国藩两位都是性格极为鲜明的人物,他们有一定的共性,也有相当大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左宗棠和曾国藩都出身湖湘地区,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左宗棠来自湖南湘阴。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出身在同一个地区,性格上自然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
在有关湖湘士人的研究中认为,湖湘士人的精神特质,行事风格等方面中有着一种鲜明特色,那就是将进取、豪放、倨傲的“狂者”气质和退守、淡薄清持的“狷者”气质相融合,体现出既狂又狷的特点。而这样的特点在曾国藩和左宗棠的身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在曾国藩的功绩中首先必须要提到的就是湘军的创建。咸丰元年一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发展,席卷了半个中国。这个时候的晚清政府已经是摧枯拉朽,根本无力依靠自身来镇压太平军,只能够通过奖励团练,试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快速发展,这也是湘军得以创建的一个重要前提。
曾国藩所创立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军的重要力量,也由此清政府逐渐改变了不重用汉人的政策,毕竟当时的八旗绿林内部腐朽,根本无力镇压。
左宗棠也是通过镇压太平军开始发迹的。在镇压初期,两者之间的地位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当时的曾国藩已经官至吏部侍郎,而左宗棠还默默无闻,其次两者的职责分配可以说是相辅相成,曾可以说是直接在前线作战,而左主要在后方助力,可以说是湘军的战略后方,提供战略支援。
在晚清时期,面对落后得中国,社会上有识之士无一不在为国家寻找出路,身处在混乱政局中的朝臣亦是如此,左宗棠为收复新疆,万里抬棺连年征战,终于将这块达中国六分之一的领土留在中国的版图之中,在1884年新疆省也正式建立。
对于新疆建省,梁启超给与了高度评价:“自从左宗棠开府甘陕,内地的势力日日往那边膨胀,光绪间新疆改建行省,于是两汉以来始终和我们若即若离的西域三十六国,算是完全编入中国版图,和内地一样了。”
曾国藩亦是如此,为维护国家统治,改革当时的政治黑暗,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想法,倡导廉政,反对暴政,要求澄清吏治等等。他在军事上也有很大的建树,平定太平天国,创建湘军,改革兵制,同时在军事思想上也影响了后世的几代人。他主张用儒家思想来治军,用纲常礼教、仁义忠信来作为维系军心的纽带。
他们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对于自己人生目标的信念,自立自强的进取之心便是“狂者”气质的最好体现。曾国藩强调:“自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在曾的精神面貌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此人的志向高远,且以顽强意志积极进取的态度。在镇压太平军的时候,岳州战事不利,多败仗,曾国藩就曾因愤怒而试图投水自杀,幸好被幕僚救了起来。随后调整心态,重整军队攻取汉阳、武昌等地,因调度有方,赏黄马褂。
左宗棠的性格更不用说,从万里抬棺就足以看出,哪怕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也要维护国家领土。道光十六年所作的对联直接表明了他的内心世界:“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不仅拥有远大的志向,他的“狂者”气质还能体现在“神交古人”之上。左宗棠较为自负,常常将自己比作诸葛亮,以“今亮”等自称,可以说是对自己非常自信了。
“狂”在这里更多指的是对自己的自信,是人心中刚强、进取的一面,是以远大理想鞭策自己不断向前,也是一腔热血的表现,曾国藩与左宗棠的身上都蕴含着这样的精神特质,但是也有着些许不同。
性格上的相差,“狷者”气质
两者是相似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狷者”气质指的是人心中较为保守的一方面,具体表现到人身上就是性情淡薄、举止谦虚等。这样的气质在曾国藩的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完全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了。
上文说过他的性格中有“狂者”的一方面,但这个“狂”并不是名利双收之后的狂傲,反而曾国藩在权威日盛的情况下,保持了清晰的头脑,以儒家学说修身律己,凡事都主张勤俭。对下属、家人的要求中就有这样一条:“实者,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就是他的人生态度。
同时他还受到理学的影响,善于反省,通过写日记来反省自身,其中有一篇就是说他前一晚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人得了不少好东西,梦里的自己十分羡慕。第二天醒来之后想起这个梦,认为自己真是“卑鄙下流”。从这个小故事中就能够看出他本人对狂傲态度的反感和警惕。
左宗棠也出身湖湘地区,也有着“狂者”气质,且这种气质外化程度较曾国藩更甚一些。在“狷者”气质上,又有什么具体表现呢?
左宗棠的“狂者”气质体现得十分明显,也由此他的“狷者”气质就没有那么引人注目了。当然容易被忽略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左宗棠也是经历数次科举的人,多年苦读的经历,使得他可以将程朱理学熟练应用,对自身修养十分看重,以理学理念来克服自身的不足之处。他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自负,后来读书多了,阅历增长之后,才知道自己当时的倨傲态度十分可笑,想起来真是十分惭愧。
而这也就能够看出两者性格上的不同之处了,他们在性格上都有锐意进取,刚强不屈的方面,但是在如何平衡性格中“刚”与“柔”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很明显曾国藩交出了一个更好的答卷。
他能够更好地控制“刚狂”的一面,突出“柔”,这样的人往往也更在政治上吃得开,走得远。反之左宗棠虽然有“柔”的一面,但是在“狂”的一面中,会更不加掩饰,更张扬,率性豪迈一些。两者可以说是一冷一热,面对问题常是一和一战。
多方面发展,长远影响
在性格上,曾、左二人有相似也有相差,在笔者看来,相较于左宗棠的“外露”,曾国藩的“内敛”更具有一定的优势。虽然可能会显得城府很深,但是比起“盛气凌人”,“谦虚勤俭”的态度更得人心。
一个人的名气往往也就和两个角度挂钩,一是个人魅力,性格特征,这一点上文已经详细说过了。现在来说一说另一个,也就是个人成就。个人魅力可以吸引别人的目光,个人成就则可以成为别人敬佩的基石。
在个人成就方面来看,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功绩似乎不相上下。先说左宗棠,他是晚清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最突出的贡献就体现在巩固边疆的问题上,收复新疆,使其重归中国版图,并五次上书奏请于新疆建省,为维护中国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保卫西北边防起到了重大作用。、
其次就是在军事观念主张的问题上,他十分注重军队作风的培养,强调纪律的严明性并且可以以身作则,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在军事策略上注重后勤保障,稳扎稳打。同时主张海防和塞防并重,也是晚清政局之中主战的一方,坚持国家领土尺寸不让人的原则。
最后是军事工业和新式学堂的创建方面有着突出贡献,他所创办的福州船政局被称为“中国海军萌芽之始”,其附属的船政学堂,也是近代第一个专习“西艺”的洋务学堂。
综上来看左宗棠的功绩可以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军事国防而展开的细化内容,相较而言曾国藩可以说是多方面发展了。政治上面对腐朽朝局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倡导发展农业经济,澄清吏治,开创“汉人朝局”,朝廷大权不只是局限于满族大臣的手中,对于中西外交也有着自己的看法,痛恨西方侵略,又不盲目排外。
在军事上创建湘军,世兵制改为了募兵制,开创了近代“兵为将有”的先例,也是军阀割据的萌芽,其次率领军队平定太平天国,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其在军事管理方面,重视精神教育,军事思想更是深远地影响了近代中国。
除此之外,曾国藩在文学、理学方面也有突出贡献,他出身湖湘地区,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其多部著作也对后世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上述的几方面可以看出,左宗棠更加倾向于一位名将,一位军事家,他所处的领域主要都是与军事国防相关。然而曾国藩则不同,他在多个领域均有涉及,更倾向于多栖发展的政治家。
若是将两者比作树木的话,左宗棠像是正直生长,没有旁枝杂叶,曾国藩则是多角度开花,枝繁叶茂,而最终的结果是两者通过不同的方式长成了参天巨树,撑起来晚清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