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作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源地,福建各地将问需于民作为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的根本前提,因地制宜,在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中,将文明创建工作向多领域拓展、向纵深推进。
截至目前,福建省共有 14 个全国文明城市、14 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设区市级以上全国文明城市占比居全国第三,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厦门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先后于 2017 年、2020 年、2023 年在中央文明办组织的全国交流会、培训会和全国文明办主任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9 月 9 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在挂满锦旗的时代楷模“漳州 110”忠诚馆内采风。新华网发(福建文明风网 颜财斌 摄)
早在 1985 年 5 月 1 日,漳州市公安局安装了全国第一个 110 报警电话。1990 年 8 月 1 日,漳州市公安局芗城分局成立治安巡逻中队,负责 110 接处警工作,“漳州 110”正式成立了。同年 12 月,漳州市公安局为“110 报警台”增设服务功能,在全国首创“110 报警服务台”和快速反应机制,开启了维护治安与服务群众并重的先河。实现了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功能的有效整合,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信赖,被百姓亲切地誉为“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漳州 110”。
从“110 报警台”,到“110 报警服务台”,“服务”两个字,让人民警察的职责翻开了新篇章。经过 30 年的传承发展,“漳州 110”精神已在漳州公安机关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漳州 110”教导员王建龙介绍,每年漳州市公安局入职的新警,都会到“漳州 110”接受培训锻炼,目的就是要把“漳州 110”精神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中之重是以理想信念奠定精神之基。
近年来,福建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深入开展全国道德模范推荐和“时代楷模”推荐,福建省道德模范、“八闽楷模”、“感动福建”人物等先进典型评选,常态化举办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八闽大地涌现出林丹、廖俊波、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孙丽美、潘东升等先进典型,他们身上所集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放出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的巨大能量。据统计,2009 年以来,福建省已累计评选出“福建好人”1471 人(组),653 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
力行 从身边做起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今年 52 岁的肖锦璋,是福建泉州唯一的海岛行政村——泉港区南埔镇惠屿岛上的一名乡村医生。
9 月 10 日,“文明圩日”活动吸引了许多附近群众前来参与。新华网发(福建文明风网 颜财斌 摄)
“自 2017 年起社区便立足实际启动文明实践‘小爱六项’活动,统筹资源每周或每月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义剪、普法、电影、义诊、援助、修补等服务。”外武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张荣珠介绍,7 年来累计开展活动近 700 场,最大程度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不断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明是美好,是温暖,更是力量。同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近年来,一处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在惠屿岛落地生根,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
惠屿村作为福建省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岛,以“惠屿号”客渡船为特色载体,建成全省首个“学习强国”海上体验空间,让“学习强国”走到群众身边、融入群众生活,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同时惠屿村还深挖本土文化内涵,利用海岛独有特色,充分发挥惠屿特色,打造惠屿讲堂、“惠音环屿”海上课堂等新型学习载体,采取“一对一”讲学、“面对面”讲课的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文明新风第一时间送到海岛渔民心田。
不仅是在惠屿村,2023 年以来,福建在全省创新开展“存正心、守正道、养正气”宣传教育,推动各地各行业单位在“我为群众办实事”过程中亮出服务清单,在岗位践新风的行动中凸显“三正”的“名片”精神。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才能增强对群众特别是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感召力。数据显示,福建实施“循迹再奋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培优工程,共建成县级中心 88 个、乡镇(街道)实践所 1110 个、村(社区)实践站 17044 个,实现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逐步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文明新风尚在群众身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创建 让生活更美好
展开新时代福建精神文明建设新画卷,遍布城乡的文明之花五彩斑斓。一直以来,福建省委文明办聚焦城乡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突出问题,策划实施“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工程”,全面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300 米见绿、500 米见园,步行十分钟到达公园绿地……近年来,漳州市结合文明城市创建等要求,按照“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建成市区 122 个总面积约 18 万平方米的口袋公园,在群众“家门口”打造了兼具休闲、娱乐、健身、科普等功能的城市开放空间,实现了“小改造大提升、小投入大产出、小公园大平台”的建设愿景,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口袋公园还从方案设计到建设施工,从市直牵头部门至属地社区,都是参与者,每一个地块都从社区的居住群体考虑,从群众的需求出发,通过在公园建设中配套休闲、娱乐、锻炼、科普等功能,有效满足了群众一系列“实在”需求。老旧社区旁的口袋公园在风格和功能上以满足老年人健身锻炼需求为主,儿童居多的社区以建设沙坑、小型游乐设施为主,真正做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真正让群众享受到绿化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不仅如此,漳州市还以数字赋能,统筹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建成漳州市文明城市建设平台。该平台设 8 个数字展示系统,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深度融合,为用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实效。2023 年以来,群众反映的问题整改完成率达 100%。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近年来,泉州市鲤城区充分发扬闽南文化聚集地的优势,以闽南语保护传承为抓手,以世遗泉州古城为文化空间载体,挖掘闽南文化中的文明内核,积极推进闽南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福娃乡音·泉腔鲤音”是鲤城区立足于闽南文化中的优良风尚打造的闽南语公益宣传平台,平台以“泉腔鲤音”微信小程序为载体,设置多元课程、互动体验和语音词典三大模块,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搭建丰富、便捷、权威的线上文明学习宣传平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引导居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自我学习饱含文明内涵的闽南语作品,掀起全民“讲文明,树新风”学习热潮。
鲤城区还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线下“福娃乡音·泉腔鲤音”闽南方言角,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全面辐射辖区内各个街道,为居民群众提供交流闽南俗语、闽南歌诀等蕴含文明理念的闽南文化的场所,推动各社区闽南方言角常态化开展闽南语文明宣讲、研学活动,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让文明新风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