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文 > 正文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雕版印刷:长江畔的千年绝技

  • 好文
  • 2024-11-11 23:49:02
  • 11

奔腾的长江,出青藏高原,穿高山峡谷,过峻岭险滩,经江南水乡,最后从上海而入海,海纳百川,成其宏阔。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雕版印刷:长江畔的千年绝技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江声浩荡。

澎湃新闻联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沿线共 13 省(区、市)主要媒体,近日陆续推出“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之《溯江而上》专题报道,从长江下游溯江而上,对长江文化进行报道。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发明之一。马克思曾盛赞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巨大影响:火药炸翻了封建骑士阶级,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印刷术推动了资产阶级思想革命。

这门古老的技艺诞生于 9 世纪末,唐五代时期,以杭州和成都——长江流域的两座大都市为中心。1000 多年后,在杭州,黄小建传承雕版印刷,创作了《湖山胜概》《唐女郎鱼玄机诗》等作品,以古老的技艺讲述着文明的历史。

沿江而盛:雕版两大中心成都与杭州

1907 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找到一卷《金刚经》,日后被视作人类发明印刷术的标志。

《金刚经》末尾落款“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 868 年。这是人类已知有确凿年代最早的印刷品。

南宋杭州刻书行业地图。姜青青制作。资料图

黄捷成提到,杭州经历唐、吴越、北宋,没有大的战乱,作为“东南都会”,杭州书铺林立、文化繁荣。到了南宋,作为都城的杭州,雕版印刷业独领风骚——

杭州廖莹中世綵堂本《昌黎先生集》、陈宅书籍铺刻本《唐女郎鱼玄机诗》等书籍,流传千年而不坏,至精至美,现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以杭州为中心,长江下游抚州、黄山、南京、扬州、苏州、湖州、建德、金华、宁波、绍兴等地的雕版印刷十分发达、融为一体。

廖莹中世綵堂刻书不计成本,用上好的材料:抚州萆抄纸、油烟墨,题签用的是泥金(金箔制成)。南宋初,绍兴本《营造法式》(绍兴为宋高宗年号)在苏州诞生,这部记录宋代建筑文明的经典由此广为流传。

南宋临安陈宅书籍铺的这部《唐女郎鱼玄机诗》,刀法精到,墨色晶莹,欧体字清秀婉约。国家图书馆曾推出馆藏精品大展,它与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手稿、文津阁《四库全书》等共同展出。

黄小建也曾致敬这一瑰宝,亲手刻过一版。

上世纪 70 年代末,20 岁出头的黄小建进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的木版水印工厂工作,跟着老师傅学习雕版、水印等技术,翻刻潘天寿等人的画作,用于教学。

雕版的第一步,就是把文字、绘画在纸上描下来,再反贴到木板上、下刀。《唐女郎鱼玄机诗》字体是清秀的欧体小楷,黄小建先是一笔一笔“复制”下来。因为黄小建学习山水、花鸟绘画,学习书法多年,“还是有点功底的。”

对黄小建来说,浸淫雕版印刷一生,不管是绘画还是文字,只要给他,“包括枯笔很多的”,他就可以复刻出来——简直是一台“人肉复印机”。

当下,数字影印可以无限复制,但以雕版印刷的技艺,原汁原味地再现一部《唐女郎鱼玄机诗》,让 1000 多年前诞生于杭州的这件国宝在杭州重现,在非遗传承乃至文化史的层面上意义非凡。

绝技再现:重现失传的“拱花”技艺

对黄小建来说,自己最重要的三件作品是《十竹斋书画谱》《湖山胜概》《十竹斋笺谱》。

《十竹斋书画谱》是晚明时南京书画家、篆刻家胡正言的集大成之作,是一本供学画者学绘画的画册。

《湖山胜概》也是诞生于晚明的一部作品,以诗书画结合的方式,呈现了当时杭州吴山上的“十景”。黄捷成的介绍最通俗——那是明代关于杭州的“小红书”美景分享和旅游攻略。

这部书全世界只剩下一件孤本,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黄小建希望重现这部描绘杭州的作品。

《湖山胜概》只有 12 张图、70 多块板,但笔触非常细腻,像头发丝一样多而密,画幅又小,错一毫厘,就差以千里,刻印技术要求极高。

这套《湖山胜概》于 2022 年捐赠给了杭州国家版本馆。目前,黄捷成开始独自创作第二套《湖山胜概》的雕版,已经完成 30 多块木板。在他看来,《湖山胜概》是雕版印刷 “饾版”技艺的代表作和高峰,对自己是一种锻炼,对杭州文化保存也是一件好事。

他一度以为成功了,他想到用水沾湿宣纸,变软的宣纸容易拱花。但两三年后拿出来一看,发现水沾湿过的地方变黄了。直到 2015 年前后,黄小建从石碑拓印的方法,逆向思维想到了干印的方法,最终再现了《十竹斋笺谱》的“饾版拱花”。

黄捷成说,明代“饾版拱花”这一技艺的出现及其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传,展现了长江流域各个城市之间技术交流的频繁,也展现了雕版印刷技术在明代晚期走上了一个高峰。

同一时期,在中国长江流域壮大的雕版印刷技术,被元代传教士带到欧洲后,正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中大显神威,推动欧洲走向近代。

从宋代到今天,一千年来,雕版印刷的技艺在黄小建父子这样的匠人手上代代流传。一把刻刀、一块梨木,雕刻着长江水一样漫长的时光。

注:本文转载自《潮新闻》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