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中,钢盔主要用于抵挡低速飞行的弹片,而非子弹。虽然钢盔无法完全阻挡子弹的冲击,但可以有效减少炮弹爆炸产生的碎片对头部的伤害。根据数据统计,现代战场上因火炮、手榴弹、地雷等爆炸所致的弹片伤亡占总伤亡人数的 71%,其中头、胸、腹三个关键部位受伤致死的比例更是高达 84%。为了降低死亡率,士兵必须佩戴钢盔。
八路军在抗战期间因武器极度匮乏,尤其是缺乏制造枪炮的金属原材料,无法为士兵大量制造钢盔。尽管后来缴获了一些日军钢盔,但数量有限,且主要分配给了主力部队。八路军以游击战为主,伤亡相对较小,缴获的武器也有限。并不是八路军不想戴钢盔,而是实在没有足够的钢盔可供分配。
钢盔的防护效果并非绝对可靠。日军的 90 式钢盔虽然可以防御炸弹碎片的攻击,但由于其头上的黄色星星标志在战场上极为显眼,成为了苏军的靶子,导致大量戴钢盔的士兵被击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日军后来将钢盔上的星星变小了很多。90 式钢盔的防御效果也不理想,在 1932 年的上海事变中,就曾被中国军队击穿。
为了提高钢盔的防护性能,世界各国纷纷研发新型钢盔。德国的 M35 型钢盔设计人性化,不仅防御效果好,还能保护眼睛、耳朵和脖颈;英国的 Mk-2 型钢盔制造方便,但有效防御面积较小;美国的 M1 型钢盔可以将冲击力分散到整个钢盔,降低被贯穿的可能,但缺点是重量较重,散热性差。
战场上的钢盔虽然不能完全阻挡子弹的攻击,但可以有效减少弹片对头部的伤害。为了增强防御效果,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作战需求设计出了不同类型的钢盔,并不断进行更新换代。钢盔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可以在头盔上装备各种电子设备,成为单兵综合系统的多功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