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文 > 正文

王新兰:9 岁当红军,11 岁走长征,与肖华结婚 46 年,恩爱如初

  • 好文
  • 2024-11-10 09:14:02
  • 7

在那个人性受压抑的年代,革命是生活的全部,是非不明,善恶不察,人的命运犹如买彩票般不可理喻,一切都变得荒诞可笑。——王小波

王新兰:9 岁当红军,11 岁走长征,与肖华结婚 46 年,恩爱如初

1939 年,我军在山东抗日前线截获了一封敌军的情报,情报上写着:“肖华最近接到一位延安送来的美人,美人是特种间谍,能飞身上马,可双枪百发百中。”

彼时,肖华上将正担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而这位被送到如此重要的大人物身边的美人,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这位美人又有着怎样一番作为?

一、自古英雄出少年

原来,这位美人名叫王新兰,她曾是年龄最小的红军,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巾帼英雄,更是肖华上将的妻子。

1924 年 6 月,王新兰出生在四川省达州市,她的叔叔王维舟是中共早期党员,回乡后便一直从事党组织的相关工作。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幼小的心灵里早被革命的种子扎了根,她时刻准备着为党组织贡献力量。

在 5 岁的时候她就化身小小信使,利用自己小孩子身份的便利条件,一次又一次为党组织传递秘密信件,躲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搜查。

1933 年,在家人的支持下,9 岁的王新兰大着胆子申请加入红军。两年后,刚满 11 岁的她就随着红四方面军开始了长征。长征途中艰险不断,年幼的王新兰更是几经生死,终于在大家的照顾和帮助下,用自己稚嫩的双脚,踉踉跄跄走完了这两万五千里的路途。

二、豆蔻少女,情窦初开

1937 年,王新兰 13 岁了,她已经成长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但是同时,她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名坚定的红军战士。

这一年夏天,王新兰去延安学习的途中,因大雨被困荣阳镇,她遇到了那个和她共度一生的人——肖华。

一切仿佛命中注定,肖华的父母也是早期党员,他幼年时期也经常为党组织秘密传递消息,12 岁时便加入了党外围组织“青年干社”。

相似的经历让肖华和王新兰二人有着聊不完的话题,他喜欢看她在夕阳中翩翩起舞,她喜欢听他讲前线战斗的事迹。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就连陈赓老总看到,都忍不住打趣道:“新兰,你要是我女儿,我一定把你嫁给肖华!”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王新兰要去延安学习,而肖华也即将率部奔赴抗日前线。这一别,谁也不知道再见面会是何时,而肖华并不愿意错过这个美丽的姑娘。在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帮助下,肖华成功告白,并用一床棉被锁住了王新兰。

“以后看到被子,就等于看见我了,可不许忘了我”,王新兰有些紧张,也有些甜蜜,她接过棉被,也认准了肖华这个人。就这样,他们在一起了,但同时,为了家国大义,为了革命成功,他们各奔东西,各赴前程。

三、乱世佳人,巾帼英雄

王新兰从延安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延安新华总社工作。有一天,她下班后在延河边唱歌散步时,遇到了主席,主席旁边的秘书告诉指着王新兰说,她就是肖华的对象。

主席闻讯,将王新兰叫过来,亲切地问:“你是肖华的对象?你知道肖华在哪里吗?”王新兰摇了摇头,自打二人在荣阳镇分别后,肖华只在平型关大捷后给王新兰写过一封信,而王新兰也只给肖华寄过一张照片,此后,二人便失联了。

而这时,主席却告诉她,组织会安排二人再见面,王新兰内心十分雀跃。然而没想到,她等来的竟然是肖华的一封拒绝电报。

“国难时期,一切以民族和党的利益为重,个人问题,无需考虑。”

王新兰捧着这封电报,默默的读了一遍又一遍,虽然心里一定会有小小的失落和委屈,但她也知道,由于战况紧迫,肖华不得不率部东进,是没有时间等她抵达的。她不埋怨肖华,也不抱怨时局,只是一边认认真真的工作,一边沉淀着自己的内心,在这的等待中,她对爱情、对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时机终于在等待中慢慢来临。1938 年,王新兰离开延安,千里奔袭,赶往山东,谁知在敌人一次一次的围追堵截中,她和其他战士九死一生,历时一年,才抵达肖华部队所在地。

到达之后,大家总是寻找各种借口,纷纷想来瞧一眼这个姑娘。原来,自从平型关大捷后,肖司令的日记本里就夹了一张照片,有事没事他都会打开看个不停。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肖司令心心念念的那个姑娘。

1939 年,抗战最艰苦的时候,肖华和王新兰结婚了。他们的婚礼,没有铺张浪费的显赫,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排场,但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的爱情深沉而强韧,像方厚的磐石,像顽强的野草,是彼此摸索前行的动力,是彼此相互扶持的明灯。

不久之后,便有了文章开头那封被截获的敌方情报。

从此,王新兰便伴随着肖华,在一一五师驻扎下来,并担任了一一五师新闻电台报务主任、一一五师政治部秘书处机要秘书等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历经磨难,但凭着过人的勇气智慧和对革命无比虔诚的信仰,一次次化险为夷。

四、伉俪情深,携手共进

解放以后,肖华和王新兰夫妻二人先后被授予上将和上校军衔。

1964 年,病重的肖华前往杭州养病,而陪在他身旁的,当然是妻子王新兰。此时正值长征胜利 30 周年,在王新兰的鼓励下,肖华开始创作《长征歌组》。

早在 1958 年,肖华因缘际会得到一本关于长征的画册的时候,他便有了用作品讴歌长征的想法,如今的肖华暂时卸去一身重担,正是实现自己夙愿的好机会。于是肖华和王新兰一起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呕心沥血两个月,终于完成了这部史诗级的《长征歌组》。

作品完成之际,夫妻二人相拥而泣,让他们心潮起伏的,不仅仅是完成一部伟大作品的成就感,更是二人对过去的苦难和曾经的付出的庆幸,那是一种劫后余生终得偿所愿的满足。

1977 年,两人回到了大西北的广袤土地,这里是他们定情的地方,也珍藏着二人最甜美的回忆。这片土地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于是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到大西北的建设工作中,走访各地、下基层、了解群众、与老乡闲话家常。

小结

1985 年 8 月 12 日,肖华因病去世。这对于王新兰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她无法接受陪伴了自己 46 年的丈夫永远的离开了她,从此这世界上只剩她自己一个人形单影只。

在一个人的日子里,她总是盯着肖华写给她的“永葆青春”几个大字,思念着那个再也回不来的人,就这样因为忧思过度变得虚弱而衰老,搬到东城区一个胡同的小四合院里独居。

世上最动人的爱情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山盟海誓,就像绚烂的烟花往往无法隽永。反而像肖华和王新兰之间这种历经磨难的爱情,饱受生死考验,却在一次又一次相互鼓励历久弥新才是最珍贵的。

真正的爱情不就是这样吗?坚定你的坚定,信仰你的信仰,越是历经风雨,越要成就彼此,这样细水长流的感情,才更加耐人寻味,才是芸芸众生的梦寐以求。

随机文章